福建寧化房地產危機背后的冷思考

最后更新:2015-07-01 17:54:01來源: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韓雨亭 前段時間,經濟觀察報以福建一座山區農業縣——寧化縣的房地產危機作為剖析樣本,發表了《寧化樣本:一個縣城的房地產漩渦》一文,分析了中國縣級城市房地產瘋狂存在的共性及難題,引起了社會共識。

對此,寧化縣相關部門對媒體予以相應回應,積極出臺了《關于支持剛性住房需求穩定住房消費的實施意見》,并列舉了一系列數據。根據寧化住建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寧化縣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為8.47萬平方米,成交總金額41672萬元,成交均價為每平方米4919.95元。其中5月份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為1.26萬平方米,成交金額6723萬元,均價為每平方米5326元。憑借這組數據,寧化縣相關部門堅稱當地房地產市場入夏已經“升溫”。

然而,當地政府提供的數據并沒有安撫購房者的不安。根據經濟觀察網記者獲悉,6月30日,寧化縣再次發生因逾期不能交房而引發的爭端,數位購房者到一處房地產公司售樓處,強烈要求該公司對逾期不能交房的行為予以賠償。為了防止發生激烈沖突,寧化公安部門派出警力維持秩序。

“原本今天交房,結果交不了,業主聚會,在等待縣里面領導下來會談。”寧化縣現場一位目擊者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他稱,“場面已經司空見慣”,因為這一部分業主已經鬧了7、8次了,農民工、材料商、建筑商都曾經鬧過,最嚴重的一次是售樓部全部被砸掉。

這起逾期交房只是寧化縣房地產危局一個切面,近兩年,這座卷入房地產瘋狂的農業縣,它由此所隱匿的風險和利益沖突遠不僅如此。

對此,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丁長發教授認為,“中國大多是縣級城市都在面臨這樣的房地產困局。”

無力的“救市”

為了消除庫存所帶來的壓力,寧化縣政府推出了“救市”新政。今年6月份,印發了《關于支持剛性住房需求穩定住房消費的實施意見》,不僅放寬了首套住房首改房認定標準,放寬購房農民和外地戶籍人員遷入條件,更推出了每平方米補助250元的購房補貼。

根據寧化公開數據顯示,截止7月1日,寧化可售樓盤為28個,其中24個為住宅樓盤,可售樓盤的套數為6019套,其中住宅為2360套,當日成交總共5套,其中住宅僅有1套。今年6月份的參考數據,銷售備案為158套,其中住宅為115套,按此推算,理論上寧化縣需要3年時間才能完全消化庫存量。

“按照房地產經濟學理論,這屬于困存量過大,如果庫存超過20月以上,已經十分嚴重了。”丁長發說。

“寧化在售樓盤當中,預售項目為10個,意味著庫存增量在加劇。值得注意的是,這10個預售項目中,有的時2011年和2012年就拿到預售許可證,為什么拖到現在還沒有開盤呢?這可能也說明了一些問題。”福建省一位財經人士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

這位人士從另外一組數據當中也看到了問題,他發現2014年寧化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9.6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商品房銷售額完成12.48億元,增長7.3%,似乎量降價漲,無可厚非。問題是,根據寧化縣新聞中心提供給媒體的文章數據顯示,今年1—5月的銷售同比是增長還是下降了,該文顯然是回避了這個問題,因此也讓“升溫”一說缺乏了依據和力度。

再者,寧化5月份出現了影響巨大的強降雨,據初步統計,這給寧化縣造成了3.31億元的損失,受災人口達79737人,無論是農業或者工業都承受著重大損失,家庭財產損失1288萬元,這也勢必會間接影響到寧化縣的房地產行業。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2014年寧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345元,按照目前寧化公布的住宅銷售均價4500元/㎡計算,如果購買一套90㎡(剛需面積)的住宅,是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0倍。

“其實大部分城鄉居民根本無力購買,況且縣級城市很多人住的都是自建購房,即便是炒房的投資者,但誰又會跑到一個偏遠的農業縣購房?它的投資價值在哪里呢?”福州一位房地產從業人士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

福建省已經有了福州、廈門和泉州這幾座人口高度流動的城市,這些城市已經集中了福建大量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資源,它們對全省就業人口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除了一些少部分的地級市,其它地區根本不具備強勁的吸附力。

根據經濟觀察網記者了解,因為開發商沒有能力開發,寧化縣政府已經收回了幾塊土地,城東小區、濱江美城、迎賓華府、朝陽農貿市場等項目,因為這樣可以一定程度減輕庫存的壓力。

“城鎮化”大躍進

寧化縣地處閩贛邊界,有人口37萬余人,城區人口不到10萬,城鎮化率較低。近年來,當地政府希望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用工業發展帶動用工需求,讓更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區,以此推動城區住房剛需。

對于寧化縣城區的發展,寧化縣委、縣政府規劃并實施城區“東擴南伸”發展戰略,希望通過城區往東、往南擴張,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業和工業,形成產城聯動、城市發展與就業保障并舉的措施,以此“為寧化房地產市場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讓縣域房地產市場備受關注,不少開發商紛紛進軍三線甚至四線城市。問題是,這種以房地產作為核心的產業發展模式卻存在天生短板,尤其是像寧化這樣以農業為主的縣級城市,沒有工業化作為產業支柱,也沒有大量外來人口作為消費支撐,便大規模的發展城鎮化,勢必會為未來埋下隱患。

兩年前,廣東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2013年,廣東省房地產協會發布了一份《廣東省縣域房地產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該省部分縣級城市房價與經濟發展水平出現失衡,半數縣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出現供應過剩風險或已明顯供大于求。這份報告已經對縣級城市的房地產瘋狂提出了預警——部分縣級城市的商品房存在供求失衡的風險。

盡管,縣級城市的房價遠低于一線大城市,但對于其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房價相對GDP的比重卻遠高于所在地區平均水平。這種發展模式最終只有一個結局——供應量明顯大于需求量,將會難以避免的出現一批“鬼城”和“空城”。

丁長發認為,中國三四線城市由于市場活力貧乏,就業機會很少,大量就業人口不得不離開故土,到大城市尋找發展機會。面對這情形,政府已不可能再像計劃經濟時期那樣將人口“鎖定”本地。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就業人口流失,城鄉出現了大規模“空心化”。這種加劇是必然的,它不僅讓房地產市場“供大于求”的壓力難以解決,還會出現讓市場活力不斷減弱的情況。

對于寧化縣這樣的縣級城市而言,下一個重要課題并不只是如何拯救房地產市場,而是要想方設法如何留住就業人口,那才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