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聲川:這是一個膚淺的時代
最后更新:2015-11-22 22:25:50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在一場把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獵豹移動 CEO 傅盛,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話劇導演賴聲川湊到一起的體育賽事上,我見到了這個被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的藝術家。
話說隔行如隔山,但每一年在深圳召開的亞太最大規模的國際性大帆船賽事的中國杯帆船賽,卻會把眾多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社會變革、企業創新等方面引領風潮的帶頭人聚集一堂,授予“時代騎士”的稱號。
正如今年中國杯帆船賽的藍色盛典頒獎晚會上,對賴聲川的頒獎詞所說,賴聲川“是令華人驕傲的東方戲劇大師,堪稱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從表演工作坊到烏鎮戲劇節,他手中誕生的戲劇天地,愈來愈開放、寬廣。從單一到多元,從束縛到解放,如同互聯網將世界變平,他也用時代力量將戲劇文化推得更廣。”
現實生活里的賴聲川,看起來比照片和視頻里要瘦點,一襲黑色唐裝加上標志性的圓圈胡與長發,讓他顯得沖淡平和,而他的個性確實如傳說中那樣豁達樂呵,并不像其他小眾藝術的創作者那樣有著舉世濁而己獨清的范兒。
今年距離1985年賴聲川表演工作坊(下稱“表坊”)創團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臺 北南海路的藝術館首演已經是30周年,雖然打造了《寶島一村》、《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等等30多部傳奇劇目,但直至今年表坊才終于在上海擁有一個固定的專屬劇場。賴聲川為其取名為“上劇場”,藉由這個專屬劇場的開端,他期待在中國會迎接一個“大家一起上劇場去”時代的到來。
而今年另一件對賴聲川來說也很重要的事,則是曾經將自己的作品帶到世界各地的他,第一次將自己的作品帶回了家鄉——江西會昌。賴聲川的父親賴家球出生在江西會昌城北的古宅,并在這里度過了少年歲月。1948年去臺后赴美工作,此后沒再回過會昌。而生在美國、長在臺灣地區,常年奔波于世界各地的賴聲川,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故鄉的概念,雖然小時候經常聽父親提及會昌,但他沒法想象父親所說的“家 鄉”是什么樣子。
直至1997年第一次回到故鄉,父輩的往事和情懷,開始絲絲縷縷滲入他的作品中。相比三年前由他發起,如今成為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戲劇節——烏鎮戲劇節,賴聲川覺得和這次會昌的演出有很大不同。
烏鎮戲劇節更類似一個話劇的嘉年華,戲劇節期間會有一兩千場的演出,而這次在會昌上演 《十三角關系》,他視為“文藝下鄉”的開始,希望在中國的很多小鎮,逐步出現表坊的作品巡演,讓當地的小孩、年輕人和大城市的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 到話劇演出,讓更多人喜歡上話劇這門藝術。“讓家鄉的孩子們從小就有機會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樣看到文化的演出,那么當他們長大了,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呢?”
這次在會昌期間,賴聲川還去看了其他小鎮的劇場,將來也會去巡演,每個城市都有不同的個性,“現在我們一年都會到全國三四十個城市去演出,在我看來,話劇應該是更常態、更生活的事,而不是少數人看的藝術,不像收藏了多年的一瓶好酒,只有懂的人才能喝,話劇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當然可以在皇宮演,但也一樣可以在廣場演。”
2014年,中國話劇演出11,854場,相比上年的迅猛增長,今年增幅明顯放緩,市場開始步入理性消費,全國話劇觀眾數量和演出票房增長不足3%。不過2014年話劇演出超百場的城市有12個,二三線城市也有漸熱趨勢,天津、武漢等城市演出超過200場。
雖然小劇場業一直處于投銷興旺的狀態,諸如《盜墓筆記》等著名IP紛紛搬上舞臺,娛樂明星更是在話劇舞臺上大放異彩,不過也有話劇行內人士透露,中國話劇演出有60%以上都在虧錢。
但對于賴聲川而言,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并不是一個問題。從他30年前做第一場話劇開始,每一場演出都是座無虛席。
賴聲川說:“可能你以為我會在考慮市場,但其實我沒有在考慮這個問題。如果做藝術總是想成不成功、賺不賺錢,會讓藝術的高度以及完整度都會有所缺失。有沒有從一開始就追求商業成功而最后成功了的作品呢,這樣的作品是有的,但是這樣死掉的作品其實更多。”
他覺得成功的創意是無法復制的,“我把創意做好,由我的團隊來判斷商業價值。”不同的戲 劇可以推送給不同的人看,做戲劇,團隊的支持很重要。“我不是什么戲都票房大火,有的戲我的團隊會判斷看的人不會那么多,那就規模做小一些。他們的目標是不賠錢。我的目標是戲可以一直演下去。不賠錢就行,我們不需要賺太多錢。”

熱點推薦
推薦閱讀

中美海軍大西洋首演 基于《海上意外相遇規則》
當地時間11月7日上午10時,中美海軍聯合演練在梅波特...
頭條閱讀

東方中文網:看東方 觀天下
東方中文網(http: dfzw net )簡稱東文網,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