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首啟遠程庭審為240公里外犯人減刑 陪審員出庭審查

最后更新:2015-12-13 22:32:56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陳伊萍
\
12月13日,上海一中院正式啟用遠程審判系統審理白茅嶺監獄減刑案。 陳永良 圖
 
12月13日12時,隨著一聲法槌敲響,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大樓第七法庭,以及距離此地240余公里處的白茅嶺監獄內,同步開始了一場減刑案件的庭審。
 
在這場通過剛剛開通的異地遠程審判系統進行的庭審中,端坐在上海法庭里的兩名法官與一名人民陪審員,從遠程審判終端與地處安徽境內監獄的執行機關、檢察機關代表及服刑罪犯“隔空對話”,完成對該名罪犯是否符合減刑條件的審查。
 
庭審嚴格依照訴訟程序的相關規定進行。唯一不同之處在于此次審理是藉由遠程審判系統,在上海一中院法庭內審判長的主導下推進。進入法庭調查后,監獄民警代表執行機關在白茅嶺監獄庭審現場宣讀提請減刑建議書并提供相關證據材料。隨后,坐在上海法庭審判席上的三名合議庭成員,面對遠程審判系統終端顯示屏,對犯罪聞某在監所內的表現情況、認罪態度、財產刑執行情況等一一進行訊問,聞某則同樣面對設在白茅嶺監獄的遠程審判系統另一終端,向顯示屏中的合議庭成員作答。出庭白茅嶺監獄遠程法庭的上海市軍天湖農場區檢察院的檢察官亦就證據、罪犯在監改造表現等發表了質證意見及審核監督意見。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直至罪犯最后陳述,兩地視頻對話全無阻滯,庭審全程清晰流暢。
 
據上海一中院前期調研統計數據表明,35%的減刑假釋案件需要開庭或者提訊。為此,該院在此前本市轄區法院系統內遠程審判成熟運行8年的基礎上,于2015年10月啟動這項跨省市、跨系統的遠程審判系統建設。
 
在上海市高院支持和指導下,上海一中院攻克回聲、網絡鏈路復雜等技術難題,并運用計算機信息網絡、高清流媒體傳輸、多媒體存儲等技術,實現了上海一中院與白茅嶺監獄法庭的點對點加密連接,建成了具有遠程開庭提訊、遠程打印、遠程調試和自動開、關機等功能的數字化高清遠程審判法庭。
 
此次白茅嶺遠程法庭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既能滿足開庭和提訊審理親歷性的要求,又能節約來回奔波所花費的人力物力,還能確保監獄對押犯安全的需要。與此同時,跨法院、監所系統的遠程審判還有利于司法公開和司法民主的落實,讓原本由于往返不便而使人民陪審員“缺席”減刑假釋案件審理的情況,通過技術保障得到改觀。
 
上海一中院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該院稍后還將借助該遠程審判系統進一步擴大司法公開尺度,讓群眾如同觀摩院內開庭案件一樣,身在上海就能換領旁聽證直接旁聽監獄內公開審理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