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不應太擔憂股市
最后更新:2015-07-16 10:18:03來源:金融時報 賈爾斯?威爾克斯
如果運氣好的話,中國股市泡沫破裂將被視為不過是中國發展的必經階段。縱觀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新霸主“登基”(于是大量資金隨之涌入下一個金融中心)常常會伴隨著投機狂潮。
當荷蘭從意大利北部城邦奪過領導權后,荷蘭商人開始在運河、排水工程和郁金香球根上投機。后來,在荷蘭執政威廉三世成為英國國王一段時間后,倫敦取代了阿姆斯特丹,這一進程的標志是通脹及英國“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的破裂。
紐約的崛起過程一直伴隨著狂熱與恐慌,這種情緒在1929年10月的史上最嚴重股市大崩盤中達到頂峰。
同命相連的人并不難找。正如上世紀20年代的紐約,中國股市經歷了借錢炒股推動的爆炸式增長——借錢炒股如同為暴漲和暴跌都裝上了火箭助推器。所有泡沫如同無情的機器一般吞噬著后來者的儲蓄。(甚至連科學天才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都在對南海公司股票的最后一搏中破產。)美國股市的狂熱將農民和擦皮鞋男孩都卷了進來。而這些人的現代翻版就是涉足創業板(ChiNext)科技股的老年上海大媽。
考慮到1929年大崩盤的后果,北京方面感到有點緊張是可以理解的。一種流行的夸張說法是,美國早上醒來時,已經陷入蕭條,而投機者的慘敗已經影響到了整個經濟。在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的過程中,中國領導層或許得出結論:當一個國家讓自己的股市肆意而為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但這種強加的因果關系會造成嚴重的誤導。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并不是股價暴跌帶來的,不論跌得多么慘烈。美國經濟在僅僅四年內就縮水四分之一,是因為一系列嚴重的政策失誤,而頭一個失誤就是未能制止銀行系統遭到的擠提。最糟糕的是嚴格堅持金本位制,這種自虐行為導致了多年嚴重的通縮。而沒有任何一樣失誤因為之前幾年的瘋狂投機變得不可避免。
股市不斷暴漲、讓人發昏,造就了一部分百萬富翁,而其他許多人成了冤大頭。大多數的泡沫破裂都不會產生比這更深遠的影響了。
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使全美數萬億美元財富蒸發后,美國經濟基本上沒有停頓。事實上,一旦懊悔的股市泡沫制造者被拖下舞臺,留下的往往是一堆有用的資產。英國的鐵路以及世界上許多光纜都是在股市泡沫高漲期間鋪設的。
面對股市狂熱,給當局的最好建議是采取一種高高掛起的姿態。股市波動是對現實世界狀況的不完美反映,而極少是其原因。
投資家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喜歡提醒人們,道瓊斯(Dow Jones)指數從1964年到1981年沒有變化。美國經濟照樣應對過去了。即使是在一個股票風靡的社會——如美國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股市財富也并非經濟最重要的驅動力。
股市在中國的影響甚至更小。中國流通股票總市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7%,遠低于更發達國家的正常水平。券商融資最高達到2.4萬億元人民幣,這聽起來嚇人,但與中國63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規模相比還是很小,與地方政府18萬億元人民幣的表外債務相比也很小。
如果歷史對中國人有借鑒意義的話,那就是,更大的風險在于他們可能會對投機性泡沫反應過度。無論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紐約,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東京,兩國央行都試圖通過緊縮貨幣政策來戳破泡沫,結果卻讓經濟陷入了更嚴重的衰退。那些熱衷于追逐每日交易盈利的投資者,不會被借款成本增加一兩個百分點嚇住,但不當的貨幣政策可以輕易地摧毀經濟。
中國領導人目前為止還沒有犯同樣的錯誤,但那些救市的瘋狂努力暴露出不常見的勇氣喪失,這可能預示著未來情況會更糟。中國政府明顯支持了中國股市的瘋狂上漲——在多年保證GDP數據以相同的穩定速度增長之后,為何不對股票回報重施這套把戲呢?——現在他們正在明明白白地出手減緩股市下跌的沖擊。他們對股市暴跌30%的回應是放松貨幣政策,甚至用一種迂回的方式,印鈔直接購買股票。
經濟管理是否可信,不是取決于做了什么,而是取決于這么做的理由。根據股市波動制定政策就像是追著一群海豚駕駛油輪。
幸運的是,為推升股價而放松貨幣供應,正好也適合存在通縮風險的宏觀經濟。但這兩個目標常常會發生分歧——畢竟,這次股市繁榮正好在中國經濟放緩之際獲得了動力。本月創造的先例使得中國政府不得不在穩定股市和管好經濟之間做出選擇。
他們不應該被迫做出選擇。讓股市迷住賭徒,讓中國“大媽”隨心所欲地下注,習近平不要幫助、也不要告誡他們。房地產支持債務的威脅正向經濟逼近,這已經夠政府應付的了。現在不是對經濟放松警惕的時候。(譯者/何黎)

熱點推薦
推薦閱讀

故宮三百年銅缸被情侶刻字“秀恩愛”:已報警
銅缸右側的兩個銅環把手之間,刻著一個愛心桃,愛心桃...
頭條閱讀

東方中文網:看東方 觀天下
東方中文網(http: dfzw net )簡稱東文網,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