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曾焚燒蓬萊國貨市場 損失相當于2500根金條

最后更新:2015-05-14 23:30:27來源:新民晚報

  距離文廟不遠,蓬萊路中華路口,曾是上世紀30年代上海灘著名的國貨大本營——蓬萊國貨市場。

  1937年,上海爆發了“八一三”事變,11月12日,日軍侵入南市,上海淪陷。日軍占領南市放的第一把火就是焚燒蓬萊國貨市場,大火連燒兩天兩夜,蓬萊國貨市場盡付一炬,市場商家損失慘重,總值相當于2500根金條。

  回首歷史,蓬萊國貨市場究竟見證了怎樣的抗戰烽火?上周,黃浦區老西門街道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口述歷史——抗日戰爭中的老西門”活動,追憶烽火歲月。

  匡仲謀辦國貨市場

  蓬萊國貨市場的創辦人,正是近代著名實業家匡仲謀?!拔业淖娓甘且晃粣蹏⒂猩鐣熑蔚膶崢I家,民國元年,他在尚文路何家弄100號建造了名曰‘匡廬’的住宅,直到1956年因病去世,都居住在此。”匡仲謀的孫子匡志新說。

  1929年,匡仲謀獨資建造了蓬萊國貨市場,占地24畝?!白娓附ㄔ爝@個市場是基于三點考慮?!笨镏拘抡f,首先就是要振興華界,方便老城廂的居民;同時,祖父在滬創業已30多年,深知創業艱辛,決心要為民族品牌提供一個集中展銷的平臺;此外,作為商人,他敏銳地察覺到推廣國貨蘊藏的巨大商機。

  1930年3月8日,《申報》刊登了蓬萊國貨市場開幕典禮的廣告,此后蓬萊國貨市場日漸興隆,被譽為上世紀30年代的國貨大本營。

  查閱當時的《申報》,對蓬萊國貨市場有這樣的報道:“凡百貨物,應有盡有,屆時落成,堪與南京路之三公司媲美也?!?/p>

  蓬萊國貨市場鼎盛時,有近百家商店,人們走進市場,不但能挑選價廉物美的各類物品,還能看電影、觀申曲、聽評彈,它既是一個商品豐富的購物場所,又是老城廂的文化娛樂中心。無論是老城廂的市民,還是住在租界的市民都喜歡白相蓬萊國貨市場。

  提倡國貨抵制日貨

  蓬萊國貨市場是一個商業場所,但卻很不一般,因為在創辦之初就肩負起了“喚起民眾注意,盡量提倡國貨”的使命。這樣的使命,讓蓬萊國貨市場在市民心中扎下了根,也讓日寇恨之入骨。

  1937年“八一三”事變爆發,上海淪陷。日寇沖進老城廂,把抵制日貨的蓬萊國貨市場燒了個精光。那么,蓬萊國貨市場究竟做了哪些事來抵制日貨提倡國貨?

  1932年6月,為抵制日本洋布,蓬萊國貨市場舉辦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土布運動大會”。開幕式上,匡仲謀親自上臺宣講提倡國貨的意義,胡蝶、陳玉梅、高倩萍、夏佩珍等十多位影星,身穿場內商家精心裁制的土布旗袍,登場亮相,轟動一時。附近的上海中學、務本女中等校學生紛紛帶頭穿上土布學生裝或土布旗袍,不僅儀態樸素大方,更體現了愛國情懷。這個“土布運動”很快就擴展到蘇、浙等省,杭州、嘉興、無錫、蘇州等地相繼仿效,社會影響巨大。

  1934年底的一個晚上,蓬萊國貨市場又組織過一次別開生面的提燈晚會,100多家廠家商號人員,以及中小學生,提著形形色色的彩燈,從市場內出發環城游行,大家興高采烈,煞是熱鬧,彩燈上的標語有:“凡吾國民不論男女,須一律用國貨”“用國貨從家庭起,一轉眼普及全社會”等等,觀眾人山人海,游行隊伍直到午夜才回到蓬萊國貨市場。

  同時,匡仲謀還創辦了《上海報》。這是一份以政論為主,兼顧蓬萊國貨市場商情的綜合性報紙。《上海報》發表了大量提倡國貨的文章,成為宣傳國貨的重要陣地。

  1937年8月13日戰火燃起,《上海報》連出12期上海軍民奮力抗擊日軍的“號外”,此后被迫停刊。1937年10月5日《大晶報》《上海報》等10家上海最有影響的小報聯合出版了《戰時日報》,發表了許多抗日的新聞和評論,但出版3個月后就夭折了。上海淪陷后,主編馮夢云被日本海軍陸戰隊逮捕,以身殉國。

  大戲院首演抗戰劇

  1930年1月8日《申報》刊登廣告:蓬萊大戲院今日開幕。

  蓬萊大戲院是蓬萊國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由匡仲謀投資建造。蓬萊大戲院與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斗爭密不可分??箲鹪拕 侗Pl蘆溝橋》(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就在此首演。

  抗日戰爭時期,盧溝橋事變發生以后,廣大人民群眾紛紛投身于抗日救亡洪流,上海影劇界人士也以文藝為武器,參加抗日斗爭。1937年7月中旬,中國劇作協會成立大會通過決議:全體會員集體創作話劇《保衛蘆溝橋》,7月20日,推選陳白塵、阿英、于伶組成籌備演出委員會,劇本由崔嵬、馬彥祥、王震之、阿英、于伶等17人編寫。主題歌由塞克、孫師毅等作詞,冼星海、周巍峙等譜曲,洪深、唐槐秋、袁牧之、宋之的等組成19人導演團,參加演出的有趙丹、金山、周璇等100余人,在上海各劇團、電影公司和劇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只用十多天時間就排練完畢。

  8月7日,抗日話劇《保衛蘆溝橋》在蓬萊大戲院正式公演,震撼了上海灘。演出日夜進行,還加演臨時場,一直持續到“八一三”戰事大爆發。1937年7月31日,被國民黨政府逮捕關押的“七君子”沈君儒、鄒韜奮等人經各方營救無罪釋放后,蓬萊大戲院專場演出《保衛蘆溝橋》表示慰問和支持,8月4日,蓬萊大戲院又加演了一場《保衛蘆溝橋》歡迎從日本歸來的郭沫若先生。

  “《申報》評論《保衛蘆溝橋》‘是一顆擲向民眾深處的爆裂彈,猛烈地激動每一個觀眾的神經,沸騰他們的熱血?!敝Z言文字學家過傳忠說。郭沫若看了演出后,滿懷激情地寫道,“盧溝橋雖然失掉了,我們依然要保衛盧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