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在京青年調查:七成喜歡中國文化及美食(圖)

最后更新:2015-05-14 23:30:15來源:中國青年報

  對于于中美來說,中國算得上她的第二故鄉了。

  這個在大連出生的21歲美國姑娘,醉心于中國民族舞蹈,還沒上小學就學起了東北二人轉,回到美國后又幾次重返中國學舞蹈,并最終選擇留在中國讀大學,專修舞蹈。很小的時候于中美一家就從大連搬到了北京,她覺得這個城市“特別親切”,她喜歡那些老房子和胡同。

  于中美是在京外籍青年中普通的一員。權威數據顯示,北京作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中心和窗口,擁有大量的使領館、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外國新聞機構、外國企業代表機構和外商投資企業,它還擁有51個國際友好城市,目前共有約9萬名外籍青年在北京。

  外籍青年大多來自哪些國家?關心什么?2014年前后,團北京市委面向在北京生活工作6個月以上、年齡在18至35周歲的外籍青年開展了抽樣調查。此次調查采用整體分層抽樣方法,共發放問卷900份,深度訪談外籍青年60人。

  韓國、美國青年最多,“中國文化”是興趣聚焦點

  調查顯示,被訪對象來自8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數量最多的4個國家是韓國(占比18.6%)、美國(占比12.0%)、日本(占比6.4%)、加拿大(占比6.1%),這四國的外籍青年占外籍青年總量的43.1%。

  該調查結果與在京外國人來源結構完全吻合,根據北京市出入境管理局統計,在京外籍人員數量排在前四位的國家也是韓國、美國、日本、加拿大。

  外籍青年的工作、生活區域也比較集中。調查顯示,外籍青年在京就業群體主要分布在海淀區中關村地區、亦莊開發區等涉外企業和語言培訓機構密集地區,而因公人員則主要集中在朝陽區的建國門外、三里屯、亮馬河三個使館區。

  從居住看,在京因公工作人員集中分布在朝陽區建國門、三里屯、外交公寓一帶,留學生群體則集中分布在海淀區各高校,而外籍居民主要集中在望京、麥子店、五道口等地區。

  來自美國的于中美現在正在海淀區的北京師范大學讀大三。早在1987年,于中美的父母就來到中國打拼,而出生在中國的她,也被父母取了“中美”這個極具象征意義的名字。

  于中美很小的時候就隨父母搬到了北京,小學一年級又跟著父母回到了美國。她很喜歡中國的各類民族舞蹈,曾經幾次回北京學民族舞,她說自己的偶像是楊麗萍。最終,于中美不顧家里的反對,高三返回中國,準備在北京念一所大學,學習舞蹈。

  調查顯示,外籍青年對作為國家內涵的中國文化非常熱愛,很多人來中國就是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79.7%的人員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興趣點聚焦在餐飲美食、民俗節日、戲曲文藝等方面。

  此外,調查組還發現,在文化認同方面存在很大的國別差異。歐美國家的青年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主要表現在認為中國文化比較有意思,“他們感到很新鮮,愿意體驗嘗試”。

  非洲和東南亞、中亞國家的青年更認同中國的發展道路,一些華語國家,或者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比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的青年,則更認同中國的價值觀念和更深層次的文化產物。有很多韓國青年到中國學習中醫,不少日本青年到中國學習古代漢語和哲學等。

  算起來,如今在北京師范大學學舞蹈的于中美已經在北京斷斷續續待了快8年。像她這樣長久待在中國的外籍青年并不在少數。調查顯示,外籍青年在京居住不足1年的占33%,在京居住8年、9年的分別占10.1%、21.6%,是最集中的兩個時間段。調研組分析稱,外籍青年在京的時間是啞鈴狀分布,4年以下的占一半以上。這與留學生較多相關,主要是來京學習、交流的青年,這些剛到北京的外籍青年,面臨認識北京、融入北京的困惑。

  而居住8年以上的占到39.5%,主要是來京公干和工作的青年,他們有很大一部分與中國建立了不可割舍的關系,希望長期在北京生活下去。

  于中美打算畢業后先在北京待兩年,這位精通多種民族舞的美國女孩的心愿是推廣中國的民族舞,因為“關注民族舞這種文化的人真的太少了”。

  超六成比較喜歡或非常喜歡北京

  26歲的法國記者馬特(化名)來到北京時,在安定門附近租下了一間房,因為那兒離他喜歡的老北京胡同很近。馬特不喜歡王府井或者五道營那些仿古的建筑,他更愛胡同里,鐘鼓樓間彌散的正宗老北京感覺。

  于中美也很喜歡老北京的感覺。2007年,她為了學舞蹈在北京待了一夏天,就住在鼓樓。每天練完功,那時候才12歲的于中美就喜歡跑到雍和宮或者后海附近,對著老建筑發呆。

  馬特和于中美當然不是個例,擁有三千多年歷史,又相對完整地保存了諸多古建筑的北京,對于外國人有著相當的吸引力。調查顯示,61.7%的外籍青年比較喜歡或非常喜歡北京,在北京吸引力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文化氛圍好(34%)、工作機會多(21.7%)、人民友善(20.2%)。

  中國文化吸引人,不過對于大多數外籍青年來說,學漢語卻是一件痛苦的事。來自非洲加蓬的周埃樂最先學會的兩句漢語是,“別著急”和“慢慢來”,她弟弟因為始終沒有學會漢語,在中國待了很短的一段時間就離開了,去了法國。

  于中美則屬于學漢語最好的那一撥外國人,如果不見真人只聽聲音,你完全不會想到這是一個外國人。在于中美的騰訊微博上,她還掛著自己用微視錄的《紅鯉魚綠鯉魚》繞口令視頻。

  調查顯示,外籍青年基本能夠融入北京的日常生活、漢語水平達到一般以上水平的占到總數的78.9%,其中比較流利和非常流利的占43.7%,日常交流基本無障礙;與中國鄰居(同學)交往比較融洽和非常融洽的占到61.6%。

  我們關注的他們也關注

  周埃樂被送到北京讀書的原因很簡單,在非洲加蓬共和國從政的父親認為中國正在崛起,他希望女兒能夠學會中文,了解這個迅速發展的國家。

  大多數外籍青年對中國發展高度關切。周埃樂說,中國的發展模式在非洲很受推崇,大家也都很看好中國未來的發展,“我爸爸說,現在中國的發展特別快,中國在世界上地位越來越高”。

  從團市委的調查來看,大部分外籍青年對中國的發展充滿信心。調查中,對中國未來發展“比較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的比例達到80%。受訪者對中國政府的動態非常關注,對于中國的外交新政、反腐倡廉、環境治理方面所作的努力給予高度評價,對于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也持肯定態度。

  調查顯示,北京居民關注的問題,外籍青年也同樣關注,比如社會發展、民生改善、城市治理、環境保護、吃穿住行涉及切身利益的方面,關注點比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