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藝十年:從“下海拓荒”到市場典范
最后更新:2015-07-01 18:45:53來源:東方早報東藝總經理林宏鳴:“我們要慢慢讓市民養成欣賞藝術的習慣。”
十年前的7月1日,東方藝術中心在曾是一片農田的浦東丁香路開業。那時,出租司機都不熟悉丁香路在哪,觀眾好不容易跋涉至此看場演出,也被人調侃像去了趟蘇州。十年后的今天,這座上海第一個“吃螃蟹”,采用市場化方式運營的劇院,已然成為國內劇場市場化運營的典范之一。
按照北京道略演藝的統計,東藝去年的演出場次(594場)和觀眾人次僅次于國家大劇院,位列全國第二。而按照東藝總經理林宏鳴的說法,東藝每年上繳的管理費、利潤和企業所得稅,業內第一;同時,常年保持著每天同時售票的演出達100場以上,為全國僅見……這些都從側面印證了東藝運營的成功。最初的資源匱乏和地理位置不便,反倒讓東藝迸發了更猛烈的沖勁和開拓欲,打造出一批叫得響名字、各有側重與專攻的演出品牌。東藝十周年采訪林宏鳴時,他對東藝的定位和特色,始終有著清醒的認識;對東藝每年的演出場次、營業額、觀眾調查等數據也都有著十分精確的記憶,似能從腦庫中隨時抽調。可以說,東藝和林宏鳴也相互成全。
“好節目大家都可以做,
關鍵是營銷”
東方早報:東藝開業之初一無資金、二無資源,地理位置也不便利,怎么一步步打開局面,站穩腳跟?
林宏鳴:東藝最開始的困難有目共睹。多數人都覺得走市場怎么可能,每天免費拉一兩千個觀眾也堅持不了,表演院團也不敢來,怕票子賣不出去。重要的是,我們對怎么做想得比較明白。那時我們就提出了“聽交響到東方”的五年戰略,是先有想法,后實踐。當時困難重重,我們非常希望做一件事讓東藝迅速擴大知名度。十年后回頭看,攻克柏林愛樂,是我們的轉折點。在這之前,國外院團來都會問很多問題,柏林愛樂演完后不再問了,“聽交響到東方”的牌子也打出來了。邀請柏林愛樂的成本是1200多萬元,當時國內99%以上的劇院一年的運營成本也沒這么多。有人很擔心地跟我說,這個做不好將萬劫不復。但是,做有風險,不做風險更大,局面根本打不開。最終,兩場音樂會票房售罄收入700萬元,比北京同樣的兩場高1.5倍,迄今依然是中國劇場票房收入的最高紀錄。
東方早報:你會怎么總結東藝的成功經驗?
林宏鳴:可能是兩個方面。一是劇院有明確的戰略和定位,長遠想法方面我們很清楚。比如,東藝在演藝行業首創了會員制營銷,和會員營銷出發點就不太一樣。會員營銷更多是盯著觀眾的口袋,票賣出去營銷就結束,和觀眾是買賣關系;會員制營銷是盯腦袋,票賣出去是營銷的開始,比較注重與觀眾持續服務的互動關系,更著力于耕耘和培育市場。
也很少有演藝機構像東藝,持續不斷做觀眾調查。十年來,我們做過四次大規模調查,也進行過各種專項調查,甚至每場演出都做抽樣調查。問卷沒怎么變過,為的是互相印證,怕有誤差,以動態了解觀眾需求和工作不足。去年,我們對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英語話劇《仲夏夜之夢》做了跟蹤調查。調查顯示,會員購票占51%,80后、90后占70%,女性觀眾占75%。不了解觀眾,就無法更好地滿足和引導觀眾。另一方面,因為我們困難更多,所以需要比別人更努力。十年來,曾經和正在東藝工作的員工累計有936人,這意味著我們的團隊換了好幾撥人,一直是一支以新手為主的團隊在打拼。
東方早報:不少人認為,東藝十年的發展與你本人濃厚的個人色彩和作風有很大關聯。
林宏鳴:這個說法不少,但不對。其實戰略和思路對了,換一個人照樣可以做好。最近,保利院線旗下37家劇院總經理培訓,請我去講課,我就著重講了打開演出市場的三把“鑰匙”。
一是軟實力,要搞清楚一個劇院的定位與特色是什么?國內做得好或不好的劇場,都離不開這兩句話——定位準確、特色鮮明。比如,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市場定位是“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特色是話劇尤其是小話劇。天蟾逸夫舞臺定位中老年戲迷,是以京劇為主的戲曲專業劇場。
二是硬道理,內容為王、營銷制勝。劇場之間的主要區別之一是營銷。東藝能做的內容,其他劇場也可以做,因為東藝不生產內容。但為什么有些事我們做得了,別人不敢做?關鍵是營銷。比如同樣是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來滬,為什么我們把票賣完,但有的機構卻叫好不叫座?重要原因在于,我們的交響樂已成規模效應,不斷做和偶爾做還是有區別的。另外,我們多年打造了一個金字塔結構,“東方市民音樂會”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普及音樂會,不斷在往高端和常規音樂會輸送觀眾。名家名團也可往下沉,以提升普及音樂會的品質。
三是新思維,包括新理念與新方法,比如我們強調管理就是服務,服務也是營銷。又比如會員制營銷,既有不一樣的理念,也是一種方法。
東方早報:說說你的性格與東藝的“個性”?
林宏鳴:大家說我是典型的摩羯座,比較認真、執著。這跟我學歷史有關系,我考慮問題習慣長遠,一說就是三年、五年。東藝也一樣,因為考慮較長遠,東藝做的事都是有開始沒結束,沒什么做到一半就不做了。另外,做事一定要執著,慎重決策,執著推行。比如契約精神,我們這個行業變數很大,契約精神也比較弱,所以不要說做演出季,就是排一個演出計劃也很困難。東藝十年5000多場演出,我們沒有違約過一次。
東方早報:不是古典音樂出身,也并不影響你做好管理?
林宏鳴:我的專業不是藝術,但一直在學習。我先后在上海京劇院、上海歌劇院工作過,京劇和歌劇很不一樣,劇團和劇場又不一樣,但很多基本方法和規律是相通的,比如要謀長遠,要聚焦主要業務特色,要著眼受眾。演藝行業做具體工作的人基本不太重視理論思考和實踐總結,懂理論的學院派又不太了解實際,這是影響演藝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做的也很不夠,但主觀認識上在努力。東藝官網有個欄目“東藝文庫”,就是我們一路對實踐的總結、思考和探索,即將出版一本60萬字的《十年典藏》。
東方早報:你一直強調內容為王,營銷制勝,你所理解的營銷是怎樣的?
林宏鳴:從大方面說,我們營銷最終的目標是打造東藝這個品牌,打造節目品牌—特色品牌—劇院品牌是我們的“思維軌跡”。大處著眼,小處入手,要使思維軌跡落實并產生成效,就需要一個相反的“行動路徑”——先做好每一場節目使之成為品牌(比如柏林愛樂),節目品牌有了口碑,特色品牌就站住了,劇院品牌慢慢也形成了。所以,營銷是個大概念,只有把營銷節目當作劇院營銷的一個個部分,才能成功。具體來說,我一直認為不會宣傳就不會營銷。不管在京劇院還是歌劇院,我都比較注重宣傳推廣工作。互聯網時代,又尤其需要為節目營銷找一個“支點”,比如美國國家交響樂團來,我們就請總統奧巴馬寫賀信以利推廣;圣彼得堡愛樂來,我們就請當時新婚的劉翔夫婦到場為盲童贈票以擴大影響;萊比錫布商大廈國內知名度不高,我們就搞街頭調查,也轟轟烈烈。好節目大家都可以做,但結果往往和營銷好壞有關。
“演出市場成熟
有賴于觀眾成長”
東方早報:東藝十年是否也恰好見證了上海古典市場井噴發展的十年?
林宏鳴:有學者原來統計,上海的樂迷只有6000人左右,也就是東藝三場音樂會的數量。但最近這十年,從國外名團來滬的角度說,其數量遠遠超過之前近百年的總和,其中多數是東藝邀請主辦。去年,東藝演出594場,音樂會占365場,平均一天一場,你可以發現觀眾量擴大了多少。我們最近做的一次會員調查也顯示,喜歡交響樂的觀眾占73.74%,高居榜首。
東方早報:上海各類專業劇場不斷增加,綜合性劇場的出路在哪里?
林宏鳴:劇場增多,對上海演藝市場的豐富和擴大是有好處的。上海的觀眾容量加上流行音樂才700萬,相對2400萬人口,太少了。大家應聯手把蛋糕做大,都有飯吃。有了劇場,能不能吸引觀眾,形成特色,發揮它的作用與功能,也非易事。任何一個劇場開業,都是我們做大演出市場的同盟軍。劇場之間可以比品質、比服務,應呈水漲船高的景象,讓更多觀眾受益。我一直說,東藝有沒有競爭對手?有,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自己。
東方早報:市場細分和受眾分流,是市場成熟的一種表現?
林宏鳴:對,肯定要分類。我們做觀眾調查,也是為了解觀眾分類。現在,東藝一年有60萬人次的觀眾,會員近3.4萬名,要從規模營銷向精準營銷轉型。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精準營銷的便利,可以詳細了解每位觀眾的年齡、學歷、欣賞習慣,把交響樂信息傳遞給喜歡的人,而不是亂投一氣。
東方早報:你曾說上海演出市場還處于成長的“陣痛期”。
林宏鳴:劇場的運營成本在逐年升高。比如我們的場地費近年維持不變,“市民音樂會”十年前推行30、50、80元的票價,現在依然不變,這是困難之一。觀眾的困難在于,他們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買房、養老、教育……支配到文化上的費用所剩無幾。有國民文化消費調查顯示,演出在文化支出9個類別里排第8,觀眾需求嚴重不足。
東方早報:市場的定律是消費決定供給,而在演出市場,你認為是供給決定消費?
林宏鳴:你去馬路上抽樣調查,問大家喜歡看什么演出,大多數人說不清,他們會說好看的我都想看。在大家不是很明確喜歡什么的情況下,你要耐心做耕耘、播種和培養觀眾的工作。比如朱宗慶打擊樂團連年來東藝,都說打擊樂怎么能成為普及型音樂的主要類型?但在臺灣,它做得風生水起,還有遍布全臺的打擊樂培訓學校,甚至開到上海。這是供給決定消費的鮮活案例。東藝的藍海戰略——做一般人認為沒有市場的如民族戲曲、室內樂、現代舞,也是建立在這個判斷的基礎上。
觀眾是要開發的。就像服裝營業員,是愿意面對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客戶,還是一個對面料、款式、制作都精通的顧客?大家都會選前者。可口可樂剛進中國做市場調查,中國人沒聽過更沒喝過,你說有沒有市場?悲觀的人說,都沒聽過,不去了。樂觀的人說,都沒聽過,那說明市場無限啊。調查要有準確數據,但怎么解讀也很重要。
東方早報:演出市場成熟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林宏鳴:平臺、內容、渠道和受眾都要有明顯提升。當務之急是把演出市場蛋糕做大,根本上還有賴于觀眾的成熟,這是繁榮演出市場的真正力量。
一是觀眾群體要擴大。美國華盛頓地區一年人均看7場演出,上海如果人均一年能看一兩場,就發展無限。二是欣賞水平要提升。改革開放后,我們和世界在許多方面同步,比如世界杯、奧運會、奧斯卡頒獎,都能直播收看。但藝術方面有些信息是滯后的,比如三大男高音大家都知道,三大之后誰唱得好,了解的人就很少了。國內演出推廣的困難,是先要讓你知道,還要讓你相信,更要讓你愿意掏錢買票。演出做不好,大家第一句話就說宣傳沒到位。全世界做演出沒一個國家像中國,推廣像搞運動似的,唯恐大家不知道。一些發達城市比較成熟,服務也做得好,觀眾只要上網一查就好了。我們要慢慢讓市民養成欣賞藝術的習慣。


故宮三百年銅缸被情侶刻字“秀恩愛”:已報警
銅缸右側的兩個銅環把手之間,刻著一個愛心桃,愛心桃...
東方中文網:看東方 觀天下
東方中文網(http: dfzw net )簡稱東文網,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