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程璧:我想和你虛度時光

最后更新:2015-06-06 23:54:34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特約撰稿/趙卓

 

那首在文藝青年間流傳的《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曲畢,歌手程璧拿出粉色的氣球。一名男歌迷走上舞臺,在現場向女友求婚,訴說“想一輩子與她虛度時光”的愿望,場面變得很熱烈。這一天是5月20日,這或許是很多人心中最浪漫的告白方式。

舞臺上的程璧穿著素凈的連衣裙,素顏,烏黑發辮垂于腦后。有歌迷在微博里稱對她第一印象就是“仙女”,在現場聽到“詩歌中的平和”以及“歌聲里溫暖的治愈”,感覺“生命很滿足”。

但私下的聊天中,程璧會流露出山東女孩的豪爽,有時,語速快得讓人跟不上。采訪結束,程璧趕著去醫院做體檢,最近她還每天堅持跑步一個小時,保證身體狀態是為巡演做的準備之一。這個時刻,她不是音樂里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儼然一副職業音樂人的模樣。

“藝術中很細膩,生活中又不要太矯情,剛剛好。”程璧這樣定義臺上和臺下的自己。

 

女神和大妞

5月20日,程璧×荔枝FM“我想和你虛度時光”全國巡演廣州站開幕。雖然大雨傾盆,場地還是座無虛席。有從廈門打飛的遠道而來的男青年,還有的早早跑來趴在售票窗口,說喜歡聽女孩子的排練聲音。前一日,程璧在中山大學的庭院分享會,500人廳涌入700多人,站無可站。

這次的全國劇場巡演排了廣州、成都、長沙、上海、北京五站,期間還有六場庭院分享會活動,跨度達兩個月。朋友秦何人明顯感覺程璧壓力增大。“她最近把自己變得更忙了。她就跟打了雞血一樣,自己處理各種采訪、排練、宣傳。和去年比,她變得更成熟更了解這個圈子了。”

程璧知道自己處在走紅的過程中,也享受著演出場地逐漸擴大的興奮。“現在我有合作很久的高素質的樂手,有一定的組織演出的經驗,對劇場巡演還有種躍躍欲試的感覺!”程璧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巡演廣州站的成功,證明她的躍躍欲試不是沒有根據的。

這種火爆場面并不意外。去年11月9日,“詩遇上歌”程璧新專輯巡演北京談唱會在西區劇場舉行,300名歌迷見證了程璧第一個小型劇場演出。那時她的歌已在網絡上獲得廣泛傳播,但還沒有成為“女神”,沒有成為“森女”的代言人。 

11月28日,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播出民謠專場,程璧和邵夷貝、郝云、李榮浩混搭唱民謠。當期節目播完,“森女復古民謠女歌手”成為了搜索熱詞。這個不茍言笑、衣著樸素、歌聲空靈,像仙女一樣的姑娘,開始被更多的人關注。

“我盡量很親和呢。我就是山東人的性格,在電視上緊張,放不開,私下一對一就放松了。其實我笑得很多。我的性格有兩面性,聊天時考慮到對方的感受,表現得很健談,但平時我還挺喜歡一個人獨處的,我創作的時候又是另一個樣子。”程璧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短時間內,程璧把湖南衛視、中央電視臺等主要媒體都上過了,森女、小清新、文藝女神的標簽就一個個貼上來了。”秦何人曾短暫協助程璧做過幾個月演出經紀,《詩遇上歌》正當紅的時候,很多演出主動找上門來。

在秦何人看來,程璧走紅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蝦米、豆瓣等網絡音樂平臺在首頁推薦她,西川、北島等詩人的捧場,讓程璧迅速在文學界、文藝界獲得比較高端的認可。

“她的旋律是比較普通的,從音樂專業上講不是很高明,但也因為不是那么高端,反而容易讓人接受。她是平易近人,甚至中年人也能接受。”秦何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在網絡上寫下了關于程璧的第一篇樂評,“程璧的音樂,最大的特色,是細膩而不露聲色的溫暖。”

和前輩音樂人不同,程璧更懂得如何運用社交媒體。做音樂伊始,程璧就開始在豆瓣、人人小站等網站上分享自己創作的點滴,后來進入微博時代,她也是“加V”大號,到現在成熟的微信公眾賬號,雖沒有刻意包裝,但也都用心經營。創作路上的點滴心情都在社交媒體上記錄分享,這讓程璧積累了大批“死忠”粉絲。

“她在荔枝FM上做了簽約主播,定期更新網絡電臺,維持著一種女神的氣息,跟大家溝通。在節目里,她不會講生活中雞毛蒜皮,而是講藝術和詩歌相關的內容。生活中一點感悟,也會形容得很文藝。她一開始就塑造了一個整體的形象,在每個平臺上都把自己塑造得很完善。”秦何人說。

同程璧合作《我想和你虛度時光》的歌手莫西子詩也能感受到這種反差:“她平時就是很開朗大大咧咧的山東姑娘,歌里是很安靜、唯美的感覺。”

程璧正逐漸適應自己形象的反差。“我自己沒覺得很矛盾。面對公眾和自己的生活,還是兩塊兒。”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舞臺上我會注意和我的音樂相符。生活里我偶爾也會穿T恤等隨意的服裝,但我喜歡舒服的樣子,就像我的穿著一樣,我本能地喜歡棉麻,不喜歡時尚的造型。我不是刻意按照森系定位來穿,但我希望自己穿得舒服,大家一看也知道是程璧。”

 

日常5-碎花.jpg

程璧。圖/受訪者提供。圖片編輯/董潔旭

 

乖乖女和文藝女

從小,程璧在生活中就有兩張面孔:一方面她是成績優異的乖乖女,一方面她又是個低調安靜的文藝青年。

程璧出生在山東,名字是奶奶起的。她的父親是名律師,看起來和文藝毫不沾邊。“我小的時候,看法律合同,爸爸也問我大學要不要讀法律,我覺得那完全不在自己的世界。”她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在嚴格的家庭教育下,從小,程璧就努力,聽話,成績優異。她上重點高中,然后被保送到山東大學日語系,又到北京大學讀研究生,成為應試教育千軍萬馬中的佼佼者。

好在她還有個超級文藝的奶奶,讓她的文藝情懷不至被埋沒。奶奶是民國時期的大家閨秀,對文學和繪畫都很精通,她教四歲的程璧寫毛筆字背唐詩。和奶奶生活在四合小院的幼年記憶,是日后程璧創作的最初靈感來源。“我奶奶讓我留心植物的美麗,教我剪窗花,我最初的對美的感知,都是她帶給我的。”

十幾歲時,她寫下小詩來描述兒時生活過的小院的模樣。“庭前花木滿,院外小徑芳。四時常相往,晴日共剪窗。”

“我從小就喜歡唱,但沒有對一個樂器很深入,鍵盤彈了幾節課就不去了。反而是繪畫一直很喜歡,對視覺的東西很感興趣。”直到來到北大,又開始寫詩,也愛上了膠片攝影,但并未專一于某樣事情。

研二時,她以交換生身份去往日本,這一際遇徹底改變了程璧。在日本一位朋友家,程璧第一次聽到了古典吉他的聲音,立刻被打動了。“這位朋友是佳能公司的職員,攝影很好,又能把古典吉他彈得那么漂亮。我突然覺得,自己愛好文藝那么多年,沒有一樣拿得出手的技能,很羞愧。”第二天,程璧就買了一把吉他,研究起簡單的和弦。

回國后,她加入了北大吉他協會,開始自己創作歌曲。十幾歲時寫下的小詩,擴展成了一首歌《晴日共剪窗》,是程璧的第一首原創作品。她帶著自己的原創作品成了“北大校園十佳歌手”。兩個清華學生剛好做了一個互聯網音樂公司,旗下有個錄音棚,他們問程璧想不想把歌錄下來,于是有了第一張專輯《晴日共剪窗》。

畢業那年夏天,她在北京南鑼鼓巷“69音樂咖啡館”舉辦了自己的首場音樂會,發表了自己的首張專輯。這是她對大學音樂與生活的紀念。

“這個小作品先留下,我還是要去一個正常的公司工作,去體驗下工薪階層的生活。”程璧回憶。和同學們一樣,她也要面對工作的選擇。研究生上的是東語系,她的方向是東方美學,同學有研究宗教的、有研究歷史的,但畢業之后大多選擇去了金融、證券公司,或者進了國家機關。程璧也選擇到東京一家證券公司上班,“七個月的時間,機械性地工作,沒有感情。”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畢業前,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的展覽在北京舉辦,其間,他安排了一場在北大的講座。“建筑系的同學跟我說,你偶像來了,就幫我引薦了一下。我和他說我想去你的事務所工作,但他那個時候還不了解我,就只是說考慮一下,然后給我了一張名片。”程璧則把第一張專輯《晴日共剪窗》送給他聽,然后就沒有了下文。

沒想到,入職證券公司一段時間后,程璧突然收到原研哉的電子郵件,問她是否還想來工作。“我覺得我不顧一切地想去。”程璧回憶。

 

設計職員和民謠歌手

“大學的時候,我讀到原研哉的書,我就簡直日思夜想,覺得設計師能做得那么大氣,太震撼了,我一定要接近他,從他身上學到怎樣把事情做到這么好。”程璧說。在原研哉的辦公室里,原研哉對程璧說:“我已經是你的粉絲了,你的聲音讓我非常吃驚,你的音樂我聽了很多遍。”這讓程璧激動不已。

那時,程璧對未來的規劃還很迷茫。“我學的是日本文化中的東方傳統美學,我從小對文化中的各個門類都很喜歡,音樂、設計、文字,所有文藝方面的東西。但是我覺得,我總要有一個方面精通,走遠,再帶動其他的,但我沒有想好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到原研哉的工作室鍛煉,也許可以啟蒙未來的藝術之路。

有個新華社的記者來工作室采訪原研哉,和程璧成了好朋友。程璧又通過記者認識了旅日詩人田原。這時,程璧已有為詩歌譜曲的想法。田原說:“干脆把北島介紹給你,直接溝通,看他同不同意讓你唱。”

在東京一所大學的交流演講間隙,程璧第一次見到了北島,戰戰兢兢地把《一切》當場唱給他聽。和原研哉一樣,北島聽后也沒有了下文,隔了很久才聯系程璧:“還有別的作品嗎?”

在原研哉工作室,程璧只能做些基礎性的工作。她逐漸感覺到,喜歡大師和在大師身邊工作,完全是兩種狀態。“大家都是他工作室的一員,他的想法我們來實現,自己的想法很難表達。”所有員工都帶著對原研哉的敬畏感工作,壓力很大。可能設計師沒日沒夜地改一個稿子,原研哉看一眼,一句話就斃掉了。程璧發現,自己并不想做個螺絲釘,而是想做個創作者。她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寫歌上。

“我聽音樂的時候,找不到國內符合我審美的音樂。所以我聽了很多東京的獨立音樂,像湯川潮音、羊毛和花,包括愛爾蘭民謠的Damien Rice、Lisa Hannigen。他們那種審美,是我想要表達出來的,他們也很有受眾,為什么國內沒有這樣的音樂人?”程璧說。白天上班,晚上去live house演出交流,程璧也慢慢生成獨立經營藝術工作室的想法。

在日本,程璧慢慢把《詩遇上歌》的demo完成。一年后,她決定專心把專輯制作出來。錄制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她不可能再專心工作了,于是辭去原研哉工作室的職務,在東京注冊了自己的藝術工作室。

一直關注程璧的北島突然打電話問:“專輯名字定了嗎?”程璧說,還在想,想讓詩和歌有個結合。過了一周,北島突然打電話說:“詩遇上歌怎么樣?”詩人田原后來對程璧說:“他能這么上心去想專輯名字,說明你的聲音打動他了。”

意外開始學吉他,偶然錄制第一張唱片,迷茫中接到原研哉的錄用郵件,剛走上音樂創作之路就遇到北島指點,程璧的藝術履歷似乎不是一般的幸運。“我也跟朋友聊過,為什么我會這么幸運。朋友說,是你信念的力量,你想要接近那些人,接近那些東西,他們也會往你身邊靠。”

辭職后,程璧不斷地往返東京和北京,她在東京和朋友制作專輯,然后回北京宣傳專輯和參加演出。程璧獨立完成了歌曲創作和專輯包裝設計,然后找編曲、錄音棚、錄音師,錄音完成后找專人后期混音,最后到印刷廠比顏色、校對。

“我當時為什么敢鋌而走險,敢辭去工作當歌手,就是因為我即使不成,兩年之后去找翻譯、文字工作,都可以養活自己。”程璧說。

 

藝術家和CEO

程璧很幸運,在文學界和網絡平臺的熱捧下,她并沒有蟄伏太久。“《詩遇上歌》的時候,沒有和任何第三方合作,沒有簽任何公司,就自己在自媒體上傳播開了。正好詩歌被大家重新認識了,我覺得時機很重要。”程璧說。

 《詩遇上歌》那張專輯,程璧對音樂的判斷還主要靠耳朵,到《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時,她已經能懂得一些配器的知識,在編曲上有了一定想象能力。

“我沒有接觸過任何音樂基礎訓練,我的三張專輯,能明顯感覺出來演唱技巧的進步。從《詩遇上歌》開始,我全職做音樂,我給自己的要求是,每天一定要彈琴一小時、練聲、練音樂基本功。當做職業的話,應該給自己一個要求的。”程璧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還是覺得音樂的可聽性很重要,讓人身心愉悅。有些歌手用一些怪的和弦、故意離調,也是一種風格,但我覺得不能接受。程璧說。

錄制新專輯《我想和你虛度時光》時,程璧請了莫西子詩來擔綱編曲。莫西子詩回憶:“程璧對音樂很嚴格,我比較粗線條,有些地方不會太糾結于細節,但程璧會很在意。”

和剛進入音樂圈時的懵懂不同,程璧對音樂、對市場都有了更深的認識。 “日本人嚴格地講規矩,中國人更講人情世故。”但程璧的聰慧讓朋友秦何人覺得,她能在音樂的道路上持續走下去。“可能是她在日本待過的緣故,她對流程和合作關系把握得比較嚴。合作一場演出,她會了解你到底聯系了哪些媒體。你要說有三家比較大的自媒體,她會追問哪三家,有多少粉絲。她沒有固定經紀人,大部分事情是她自己操心,事無巨細。”

有合作的工作人員笑稱,程璧不但長得像王菲,合作起來也感覺像王菲。對此,秦何人說:“她音樂中有仙氣,她是能把藝術家的身份和經營者的身份并存的,不像有的藝術家鉆進藝術領域,不大和人交往,或者交往比較困難。她和人打交道的時候,是自己的CEO。跟她合作會感覺壓力,比其他藝人壓力大些。她有掌管全局的感覺。一般經紀人、助理占主導地位,但她自己會占主導地位。”

在程璧看來,網絡給新一代音樂人以機會,大家也更要把握這個機會。“像陳粒、馬頔、宋冬野,跟之前的音樂人不一樣。最早,我們只是希望自己把事情做得小而美,但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很多音樂人也做得風生水起的,唱片公司的渠道資源我們自己也拿得到。”程璧說。

“一路下來,我已經不需要別的工作,專心音樂就能養活自己,我沒有那么多苦的情緒在。我只能保證音樂,慢慢積累,希望將來有自己完整的團隊一起共事。” 悉心經營自媒體、維護個人形象,程璧坦言希望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我想每年能保證一張專輯出來,帶著專輯走走城市,唱唱歌,希望能持續20年。如果非要說我有什么野心的話,這是我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