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讓“保送生”變了味兒 損害教育公平
最后更新:2015-05-14 23:59:11來源:檢察日報5月13日新華社報道,盡管教育部要求收緊“保送生”推薦名額,但全國“保送生”的總量仍然比較大。記者在多個省市調查發現,一些特殊群體將“保送生”渠道異化成為子女升學“捷徑”的狀況,依然讓人憂心忡忡。南方一所高校相關領導向記者透露,該校梳理總結10年“保送生”情況時發現,絕大多數“保送生”為廳局級領導干部的子女;廣東一名落馬副省級干部子女被曝憑借一項科技發明獎造假獲得重點大學的保送資格……
官員家庭子女,優秀的不少,但來自廳局級領導干部家庭的“保送生”占了“絕大多數”,卻難言正常。能免試入讀重點大學,不了解的,一定以為這些學生個頂個都是棒棒的。但熟知內情的人清楚,一些人不過是“金玉其外”。一位高校招生辦負責人說,有時明知這些“保送生”就是官宦子弟,資質平平,根本考不上重點院校,但是有人多次打招呼,并稱以保送名額換科研經費投入,結果高校只好“放水”。
“保送生”變味兒對教育公平的損害,無需多言。它對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中的中學生可能產生的影響,尤其值得重視。當一個各方面表現都不如自己的同學,僅僅因為父母的官位而上了比自己好的大學,此時,他對“權力是什么”,恐怕會有更深也更容易背離本意的體會。
中學負責推薦,高校有考察面試等環節,只要其中一個環節能夠守住,“保送生”招錄都不至于失守,至少不至于失守到目前的嚴重程度。從現實看,一些學校似乎有苦衷,比如一些官員家長掌握高校科研經費預算、審批,學校得罪不起。有苦衷或是事實,但任何苦衷都不是學校“放水”的正當理由。
學校應該挺直腰桿,而教育主管部門也應通過制度設計,盡快終結“保送生”亂象。最緊要的問題有兩個:
第一個:“保送生”還要不要?新華社報道稱,南方兩所高校對近年“保送生”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學生在學科特長、創新能力、組織才能、社團活動等方面并未顯示出過人之處,有的在學習成績上反而不如高考生。
這樣的結果說明,在這兩所高校,“保送生”制度是失敗的。兩所學校,或有一定偶然性,建議教育部在更大范圍對“保送生”招錄效果作一調查。如果調查結果支持兩所高校的結論,那么,“保送生”制度可以取消了。
第二個問題:如果保留“保送生”,怎么辦?
從現實看,推薦、公示、審核三個關鍵環節,都存在很大問題,集中體現在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空間過大,相關信息透明度低,高校面試存在“走過場”。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通過建章立制,實現各環節的公開、公平、公正,壓縮暗箱操作空間。
最后要說的是:利用權力讓孩子上本沒資格上的大學,是一種腐敗;以科研經費等作為交換條件,尤其惡劣。無論中學還是高校,碰上這樣的官員,千萬別忘舉報他。


故宮三百年銅缸被情侶刻字“秀恩愛”:已報警
銅缸右側的兩個銅環把手之間,刻著一個愛心桃,愛心桃...
東方中文網:看東方 觀天下
東方中文網(http: dfzw net )簡稱東文網,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