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國際媒體解讀中國A股“保衛戰”

最后更新:2015-07-07 20:11:09來源:界面新聞 王立夫
\

圖片來源:CFP

最近三周,“救市”成了國內金融市場的主基調。

繼上月中旬創出七年高位5166點后,上證綜合指數不斷下跌。截至周五收盤,該指數已累計下跌28.6%,至3687點。

股市下跌過程中,官方出臺了一些救市措施,比如央行同時下調基準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交易所大幅下調交易經手費和過戶費、證監會出臺新的融資融券管理辦法允許融資融券合約展期、取消強制平倉限制等。與此同時,券商和基金業聯合唱多后市,并得到保險業和上市公司高管的聲援,吹響了聯合護盤的號角。周日晚間,一則“中國人民銀行將協助通過多種形式給予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流動性支持”的消息,更是讓救市政策披上了真金白銀的濃妝。  

對于中國股市的“保衛戰”,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國外媒體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總體來看,他們并不認為(或者提到)股市下跌會在中國引發金融危機,并導致系統性風險。但他們普遍對監管層能否很快遏制股市下跌抱有疑慮。

以下是七大外媒分析文章的要點摘錄:

“通過打擊做空,中國延續了在西方國家也長期存在的不光彩傳統:在市場出現問題時指責賣空者。實際上,中國股市只是在保證金融資的推動下突然出現了泡沫,股價正在回歸正常。盡管做空者可以逆勢做空來捅破泡沫,但他們的活動通常受到一些限制,而且必須在很多時候承受無法盈利的痛苦……打擊做空意味著市場空單會減少,未來出現泡沫的可能性會增大……泡沫最終會破滅,如果有融資杠桿的參與,它們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沖擊。”

——“市場上漲時難道不會被操縱嗎?”,7月3日,《經濟學人》

“如果你認為美聯儲沒有很好地溝通自己的貨幣政策,你可以看看中國央行……一定程度上由于貨幣政策溝通含糊,中國股市創出了近20年來的最大跌幅……股市剛剛從峰頂開始下跌時,中國央行通過逆回購操作對貨幣政策進行了微小幅度的放松。這導致投資者思考:‘僅僅是這樣嗎?’這些投資者原來認為央行可能會降息。當投資者確認央行不打算降息后,股市大幅下跌……但到了下一個周末,中國央行不僅下調了基準利率,還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這就是說,央行從意外溫和的政策轉向了意外激進的政策。”

——“中國央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嗎?”,6月28日,彭博社

“中國股市的大幅上漲得益于杠桿融資和市場人氣的火爆,對企業改革的模糊預期與保證金融資的爆炸式增長促使上千萬的散戶入市……降息和監管層安撫市場的言論幾乎沒有立即產生效果,需要降低融資杠桿的投資者導致跌勢加劇……讓公共資金入市可能會起到效果。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讓政府養老投資基金購買更多股票資產的做法就成功支撐了股市。但長期而言,中國股市回報率的上升取決于企業效率和盈利的提高。”

——“中國股市需要的不僅是語言”,6月30日,路透社

“將中國股市斥為一個老式的投機泡沫當然很容易。但是,中國政府直接參與提振股市但未能成功拉抬指數,這可能讓令投資者對中國是否有能力掌控更加重要的市場懷有疑慮……中國政府雖然號稱在經濟事務上無所不能,但這種說法實際上并非牢不可破。”

——“應該從中國股市大跌中學到怎樣的教訓”,7月3日,《華爾街日報》

“對于投資者來說,中國股市下跌是危機還是機遇,取決于他們對政府和央行的信心。一方面,投資者可以從股市整體較低的估值和中國領導層支持金融系統的決心中獲得安慰。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過去一年的漲幅是由保證金融資和寬松政策推動的,會導致后入市的投資者蒙受損失。”

——“中國熊市:投資者的危機還是機遇?”,6月30日,《福布斯》

“中國的經濟基本面,以及目前根深蒂固的泡沫心理,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最好置身事外的證據……上證綜指的走勢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最嚴重時納斯達克見頂之后的走勢如出一轍……如果說這不是一個即將破裂的泡沫,看起來也絕對像……但是當前A股泡沫和上一輪泡沫有一個重大的不同。這一輪泡沫關系更重大……現在,股市正在對外開放,經濟正在放緩,股市上漲是避免惡劣硬著陸的一項重要武器。”

——“為何需對A股避而遠之?”,7月3日,英國《金融時報》

“按照中國政府的想法,股市下跌可能會帶來幾個潛在的問題……首先,有一些投資者很晚才入市……第二,很晚入市的投資者有很多新股民,無法承受損失……第三,股市下跌可能影響實體經濟……這些擔心構成了政府救市的原因……如果每次股市上漲150%再回調30%, 政府都感覺有責任干預,未來將出現很大的問題……投資者將不去動腦筋了解企業的發展前景,只會試圖去揣摩政策意圖。這樣一來,中國經濟將無法得到進一步開放,下一次也可能會出現更大的泡沫。”

——“股市泡沫讓中國慌了。真正的危機來了又怎么辦?”,7月5日,英國《衛報》